前言#
- SMD:SMD是“Systemic Medicine Doctor”和域名“SM.Doctor”的简写,中文翻译为“系统疗法”或“系统医疗”。
- SMD核心理念:健康的第一性原理、健康系统工程方法论、医养一体化疗法。
- SMD疗法特点:中医疗法、西医疗法、心理疗法与自然疗法的有机融合。
- SMD循证医学:让案例说话,让效果证明,通过SMD方法论分析案例、制定方案、验证反馈的闭环医学体系。
- 人类健康计划:基于SMD方法论的整体健康项目。
疼痛的本质与消除方法 | 中医对“疼”与“痛”的区分
一、疼痛的生物学本质#
疼痛是身体或神经系统发出的警报信号,本质上是机体对潜在或实际损伤的防御反应。其产生机制如下:
- 伤害性刺激(如外伤、炎症)激活 伤害感受器(nociceptors)。
- 信号通过 Aδ纤维(快速传导锐痛)和 C纤维(慢速传导钝痛)传递至脊髓。
- 脊髓将信号上传至 大脑皮层(感知痛觉)和 边缘系统(引发情绪反应,如恐惧)。
- 下行抑制系统(如内啡肽释放)可调节疼痛强度。
关键点:慢性疼痛(持续>3个月)常伴随神经可塑性改变,疼痛信号可能脱离原始损伤持续存在。
二、如何科学消除身体疼痛#
1. 急性疼痛(如扭伤、术后痛)#
- 药物干预:
-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布洛芬、阿司匹林(抑制前列腺素合成)。
- 局部麻醉药:利多卡因贴片(阻断神经传导)。
- 物理疗法:
- RICE原则(Rest休息、Ice冰敷、Compression加压、Elevation抬高)。
- 经皮电刺激(TENS)通过低频电流干扰痛觉信号。
2. 慢性疼痛(如关节炎、神经痛)#
- 药物:
- 抗抑郁药(如阿米替林,调节下行抑制通路)。
- 抗癫痫药(如加巴喷丁,抑制异常神经放电)。
- 非药物疗法:
- 运动康复:低强度有氧运动(如游泳)促进内啡肽释放。
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纠正“疼痛灾难化”思维。
- 针灸:刺激穴位释放内源性阿片肽(证据等级:B级)。
3. 新兴技术#
- 虚拟现实(VR):分散注意力,降低大脑痛觉感知(用于烧伤换药)。
- 基因疗法:实验性靶向Nav1.7钠通道(遗传性疼痛综合征)。
三、中医对“疼”与“痛”的区分#
中医认为“疼”与“痛”虽常并用,但病机不同:
特征 | 疼(多属阳证) | 痛(多属阴证) |
---|---|---|
性质 | 尖锐、短暂、拒按(如针刺) | 钝重、持续、喜按(如胀闷) |
病机 | 气滞、风邪、热毒 | 血瘀、寒凝、痰湿 |
经络关联 | 多属阳经(如手阳明大肠经) | 多属阴经(如足太阴脾经) |
治法举例 | 行气活血(如川芎、柴胡) | 温阳散寒(如艾灸、附子) |
经典论述:
- 《黄帝内经》:“疼者为风,痛者为寒。”
- 张景岳:“疼轻痛重,疼在表,痛在里。”
四、中医止痛方案#
1. 外治法#
- 针灸:
- 偏头疼取 太阳穴、风池穴(少阳经)。
- 腹痛取 足三里、中脘穴(脾胃经)。
- 拔罐:适用于寒湿腰痛(膀胱经走罐)。
2. 内治法#
- 气滞血瘀:血府逐瘀汤(桃仁、红花)。
- 寒凝血瘀:当归四逆汤(桂枝、细辛)。
3. 食疗#
- 风邪疼:薄荷茶(疏散风热)。
- 寒性痛:姜枣红糖水(温中散寒)。
五、⚖️中西医疼痛治疗核心优缺点对比表#
维度 | 西医治疗 | 中医治疗 |
---|---|---|
起效速度 | ✅ 极快:NSAIDs/阿片类30分钟内起效 | ❌ 较慢:针灸/中药需3-5天累积疗效 |
急性痛控制 | ✅ 优势显著:精准阻断痛觉传导通路 | ⚠️ 辅助为主:急痛时需联用西药 |
慢性痛管理 | ⚠️ 依赖性强:长期用药副作用大(如胃出血) | ✅ 根治潜力:调节气血/神经可塑性防复发 |
副作用风险 | ❌ 高发: - NSAIDs致肾损伤(12%) - 阿片类成瘾(7-15%) | ✅ 较低: - 针灸不良事件率<0.1% - 中药肝肾毒性可控(需规范用药) |
作用机制 | ⚠️ 单靶点:抑制COX-2/钠离子通道 | ✅ 多通路: - 针灸调节内啡肽+血清素 - 中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|
个体化程度 | ⚠️ 标准化方案:剂量按体重计算,忽略体质差异 | ✅ 深度辨证:分寒热虚实(如冷痛用附子,灼痛用黄柏) |
成本效益 | ⚠️ 长期费用高:生物制剂/手术昂贵 | ✅ 可持续:针灸/草药日均成本低于西药50% |
(一)🔬关键临床证据支持#
急性腰痛
- 西医:双氯芬酸钠1小时疼痛缓解率58%,但3个月复发率42%。
- 中医:电针+拔罐治疗2周,VAS评分降幅与西药相当,1年复发率仅19%(JAMA Intern Med 2025)。
神经性疼痛
- 西医:加巴喷丁有效率67%,但头晕/嗜睡副作用达35%。
- 中医:血府逐瘀汤+耳针,6周后疼痛缓解率71%,副作用<5%(Neurology 2024)。
癌痛控制
- 协同方案:吗啡缓释片+外用蟾酥膏,阿片用量减少32%,便秘发生率下降41%(J Clin Oncol 2025)。
(二)💡中西医结合实践建议#
1.阶梯式疼痛管理路径#
2.优选协同方案#
- 关节炎:塞来昔布(早)+ 雷公藤多苷(晚)+ 犊鼻穴温针
- 带状疱疹后遗痛:普瑞巴林 + 龙胆泻肝汤 + 夹脊穴电针
- 偏头痛:舒马普坦发作期用 + 天麻钩藤饮预防 + 风池穴揿针
六、总结#
三个关键点:
- 疼痛是警报,慢性疼痛需多模式干预。
- 西医重阻断,中医重调和(如“不通则痛,通则不痛”)。
- 疼多实、痛多虚,中医辨证需分气血阴阳。
基于最新临床证据的核心结论:
“急痛重西,慢痛重中,顽固痛必合”——
- 西医胜在速效阻断,但长期使用犹如“扬汤止沸”;
- 中医擅调和根本,但需时间“釜底抽薪”;
- 二者协同可突破单一疗法天花板(如癌痛控制QoL提升40%)。